小编导读
家长们注意了!在孩子们中间,潜伏着一种疾病,它不分四季,时刻都可能流行、传染,那就是腮腺炎。孩子得了腮腺炎,脸上肿起“小肉包”,不仅肿痛难耐,甚至会引起脑膜炎以及其他炎症反应。因此,对于腮腺炎的治疗,家长们可不能掉以轻心。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呢?请您随小编往下看。
一、病因病机及分型腮腺炎是儿科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较大儿童可以并发睾丸肿痛。中医又名“痄腮”,主要病因为风温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阻于少阳经脉,结于腮部而致肿硬疼痛,接触后有传染流行之弊。王师认为,流行性腮腺炎一般可分两种证型:
1.邪犯少阳型
发热或不发热,微恶风,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代表方:柴胡葛根汤。常用药物: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白僵蚕等。
2.热毒壅盛型
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纳少便秘,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常用药物:柴胡、黄芩、黄连、牛蒡子、桔梗、连翘、板蓝根、升麻、玄参、薄荷、陈皮、白僵蚕等。
二、验案举隅验案一:袁某,男,11岁。年9月22日初诊:腮腺肿硬疼痛2日。
前夜左侧腮腺肿硬疼痛,咽蛾红肿疼痛,未发热,鼻塞打嚏涕阻,原有鼻炎史,纳佳体胖,便调,舌红苔薄白腻,脉细弦滑。诊断:腮腺炎、痄腮。辨证为热毒壅阻于少阳经络。治拟疏解清热泄毒,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
金银花12g,黄芩9g,桔梗5g,炒牛蒡子10g,甘草5g,白芷9g,辛夷10g,柴胡6g,炙甲片9g,皂角刺10g,赤芍15g,杏仁(后下)6g,薏苡仁30g,石菖蒲10g,南沙参10g,5剂。
年10月1日二诊:症情全面向和,腮肿渐消不痛,咽红,苔化薄白润,脉细小弦。处方:
上方去白芷、甲片、皂角刺,加太子参10g,蝉蜕9g,5剂。药后病愈。
按语:患儿左侧腮腺肿硬疼痛,咽蛾肿痛,舌红苔白腻,脉细弦滑,证属热毒壅结少阳经脉,先拟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选普济消毒饮加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中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邪热;杏仁、金银花、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清热解毒化痰利咽;炙甲片活血消肿,配皂角刺味咸能软化胶结之痰;薏苡仁清热消肿排脓,南沙参润肺化痰扶正。因患儿有鼻炎史,鼻塞嚏涕,再予白芷、辛夷、石菖蒲以宣肺疏风通窍。二诊时诸证缓解,但病后气阴受损,加入太子参益气生津,蝉蜕清热祛风散邪,以助康复。
验案二:屠某,男,18个月龄。年5月14日:发热、痄腮肿痛2日。今晨右侧腮腺肿大疼痛,发热达38.5℃,哭吵不肯进食,大便尚调,舌红苔薄黄,指纹紫红过风关。诊断:腮腺炎、痄腮。证属风热病毒上袭。治拟疏解泄热、消肿散结,柴胡剂主之。处方:
桔梗4.5g,炒牛蒡子9g,象贝母9g,夏枯草12g,生甘草3g,板蓝根10g,大青叶10g,柴胡4.5g,黄芩6g,金银花9g,蒲公英15g,薄荷(后下)4.5g,3剂。
年5月18日二诊:热退已净,右腮肿痛大减,舌红苔净,口渴引饮,已能进食,指纹细红达风关。邪毒已解,热病后气阴已耗。再拟清养扶正、兼祛余毒。处方:
北沙参9g,麦冬6g,象贝母9g,夏枯草9g,甘草3g,柴胡3g,黄芩5g,大青叶10g,芦根30g,桔梗5g,炒牛蒡子9g,2剂。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王霞芳儿科临床经验撷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封玉琳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医出版(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