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干货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

上颌骨发育

上颌骨发育自第1鳃弓。上颌骨也参与腭骨的形成,与鼻囊及其他构成咽颅的软骨及骨的发育关系密切。上颌骨包括前颌骨、腭骨、颧骨、颞骨都是通过膜内骨化发育的。胚胎第8周,鼻囊外侧的上颌带状细胞凝聚区开始骨化,骨化中心出现在神经分支的夹角处即眶下神经发出上前牙神经处。前上颌如果形成单独的骨化中心,也会很快与上颌骨化中心融合。上颌骨从这些骨化中心向以下几个方向生长:

  1.①向上形成上颌骨额突并支持眶部;

  2.②向后形成颧突;

  3.③向内形成腭突;

  4.④向下形成牙槽突;

  5.⑤向前形成上颌的表面组织。

Warthin瘤

腺淋巴瘤又称为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Warthin瘤占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5%~10%。50~70岁为发病高峰,平均年龄为62岁。绝大多数发生于腮腺和腮腺的淋巴结,多数位于腮腺下极。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2~4cm,质地柔软,可有囊性感。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含透明的黏液样、乳白色或褐色液体,囊腔内可有乳头状突起。少数为实性,呈灰褐色或暗红色。囊内可有黏液样物溢出。光镜观察,肿瘤由上皮和淋巴样组织构成。肿瘤上皮细胞形成大小和形态不一的腺管或囊腔样结构,有乳头突入囊腔。囊腔内衬上皮由双层细胞构成,腔面细胞胞质内含有嗜伊红颗粒的大嗜酸性粒细胞,为柱状上皮细胞,核浓缩,排列规则呈栅栏状,腺腔面常见顶浆分泌,偶见纤毛;基底侧细胞较小,呈扁平状或立方状,胞质较少,嗜伊红。肿瘤上皮细胞之间偶见鳞状上皮细胞灶、杯状细胞和皮脂腺细胞。肿瘤间质为不同程度的反应性淋巴样组织,其中可见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常见淋巴滤泡形成。

嗜酸性腺瘤

嗜酸性腺瘤是由胞质内含大量特征鲜明的嗜伊红颗粒的上皮细胞(大嗜酸性粒细胞)构成的唾液腺良性肿瘤,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腺瘤、大嗜酸性粒细胞瘤。50~80岁常见,平均年龄为58岁。无性别分布差异。主要发生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也见于唇、腭、咽和颊黏膜等小唾液腺。临**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肉眼观察,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时呈结节状,一般直径为3~5cm,包膜完整,界限清楚。剖面实性,淡黄色或褐色,分叶状,偶见小囊腔。光镜观察,肿瘤细胞主要为大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多边形或立方形,细胞膜清晰,胞质丰富,内含大量的嗜伊红颗粒。胞核居中,椭圆形,空泡状,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偶见双核,称为“明细胞”。还有一些细胞其胞质呈鲜明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小而深染,称为“暗细胞”。肿瘤细胞磷钨酸苏木精(PTAH)染色阳性。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或小梁状结构,偶见微囊、腺泡状或导管样结构。肿瘤间质为稀疏的纤维结缔组织,富含血管,近包膜处常见不等量淋巴细胞,但不形成滤泡。

神经嵴、鳃弓、咽囊

1.神经嵴

  神经嵴细胞来自外胚层,在神经管形成前发生广泛移动,转化为间充质,称为外胚间充质,它们在颅面和牙齿发育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并将形成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膜等组织器官。外胚间充质的移动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过程,很容易受到有害的致畸因子之影响。

  2.鳃弓

  口腔颌面部的发育与鳃弓和咽囊有密切的关系。胚胎发育到第4周时,在胚体头部两侧出现6对柱状弓形隆起,称为鳃弓。鳃弓之间有鳃沟。6对鳃弓中,第1对最大称为下颌弓;第2对称舌弓;第3对称舌咽弓;其余3对无特别的名称。下颌弓参与面部和腭的发育,第1、第2、第3和第4对鳃弓则参与舌的发育。第3、第4对鳃弓在发育过程中被第2鳃弓所掩盖,成为颈窦,其残余上皮可发生囊肿或鳃瘘。如果囊肿与外部相通,即形成鳃瘘,其开口可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任何部位。少见情况下,开口可位于扁桃体隐窝处或有颈部及扁桃体处双开口。第1鳃沟和第1、2鳃弓发育异常时,可在耳屏前方形成皮肤的狭窄盲管或点状凹陷。此种异常多为先天性,称先天性耳前窦道。如果此盲管继续向深部延长,与鼓室相通,即为耳前瘘管。

  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第1鳃沟在发育中加深形成外耳道、耳丘、耳廓,在沟的底部,表面的外胚层与邻近的中胚层和第1咽囊的内胚层一起形成鼓膜。与之对应的第1咽囊形成中耳鼓室和咽鼓管。

小唾液腺

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等,位于口腔黏膜的黏膜下层。其中唇腺、颊腺、磨牙后腺均属混合性腺体,但以黏液性腺泡为主。唇腺是唾液分泌性IgA的主要来源,其浓度比腮腺高4倍。此外,唇腺活检也被认为是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一种简便方法。

  舌腭腺、腭腺均属纯黏液腺。舌前腺以黏液腺泡为主,仅有少数混合腺泡;舌根部和舌边缘区有舌后腺,是纯黏液腺;轮廓乳头环沟下方的味腺是浆液腺。

  唇、颊、磨牙后区、腭、舌等处,是小唾液腺主要的分布部位。因此,这些部位也是黏液囊肿和唾液腺肿瘤的好发部位。

唾液腺的发育

  唾液腺的发育主要是胚胎期间上皮和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唾液腺发育的开始是在将要发生唾液腺始基处的原始口腔上皮在其深部间充质的诱导下,基底细胞向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芽状上皮团。上皮团不断向间充质增生、延伸并形成较长的上皮条索。此后上皮条索迅速增生并通过反复的上皮分叉的形式形成许多末端膨大的分支,呈树枝状。同时,分支周围的间充质不断增生,最后形成许多小叶状结构及未来腺体的被膜。在大唾液腺,约在胚胎第6个月,实性的上皮条索中央变空,形成导管系统。末端膨大的部分将形成腺泡。

  腮腺在胚胎第6周开始发育,上皮芽最初形成处为腮腺导管的开口。此开口最初在上颌第一乳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在3~4岁时位于上颌第二乳磨牙相对的颊黏膜;12岁时位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成人时在上颌第二恒磨牙相对的颊黏膜处。下颌下腺在胚胎第6周末开始发育。

  舌下腺在第7~8周开始发育,起源于颌舌沟近外侧的内胚层上皮,由10~20个分开的上皮芽发育而成。这些上皮芽向舌下区生长,各自形成小腺体,并分别保留各自的导管,开口于下颌下腺导管开口的外侧,但有时与下颌下腺主导管相通而不单独开口。

  小唾液腺发育较晚,约在胎儿第12周。上皮芽长入黏膜下层即分之并发育成腺体:导管较短,直接开口于口腔黏膜。

  唾液腺发育过程中,与淋巴结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腮腺和下颌下腺。腮腺发育的部位与颈部淋巴结的发育部位在同一区域内,以后才逐渐分开,所以在腮腺内和腮腺表面都会有淋巴组织并形成淋巴结。同样,在颈部淋巴结内也偶尔混有少量唾液腺组织。下颌下腺导管周围也有淋巴组织,但仅仅是弥散存在。并不形成淋巴结。

 临时冠的粘结要求:

  临时冠制作完成后,采用临时粘结水门汀将临时冠粘结在牙体预备体上。

  对临时粘结水门汀有以下要求:

  1.有足够的粘接力能使临时冠粘固在牙体预备体上,在永久修复体戴入前不脱落。

  2.粘固力大小合适,容易取下。

  3.对牙髓无刺激,或者具有保护作用。

  4.临时冠取下后,附在预备体上的残留水门汀很容易被去除。

  5.对永久粘结水门汀的粘结无不良影响。

  常用的临时粘结水门汀为丁香油氧化锌水门汀。但是由于丁香油可以阻碍树脂的聚合,影响树脂类粘结剂的粘结,现在有的临时粘结水门汀中不含丁香油。

根折的概念:

  根折是无髓牙修复最具破坏性的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牙根纵向折裂。一般情况下,根纵折的患牙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的不适感,极少数患者诉比较严重的疼痛,反复出现牙周脓肿是其常见的症状。根折的诊断依赖于口腔检查和X线检查。牙根纵折的治疗往往是行截根术、牙半切术或拔牙。此外,有时还出现牙根水平向折裂。根据其水平折裂部位可将分为以下三种:冠1/3段:当余留牙较长时,可拔除牙冠,用正畸法拉出牙根;否则,可用桩连接两端牙体试治;中1/3段:用桩连接两端牙体试治,并注意监测;根1/3段:可采用根切手术,其效果较好。

  根折的发生与牙体保留量、桩/核-冠的设计、粘固环节等关系密切。无髓牙的机械力学强度首先取决于余留牙体的量,因此在牙体预备和根管预备时均应贯彻将牙体损伤减至最低限度的原则。否则,过多的牙体磨除易引起根折。在桩的设计时,应根据前述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来指导选择桩的材料、外形、长度、直径等。有些研究显示根折与桩/核-冠系统中存在不同种类的金属之间的腐蚀有关,这种电溶解作用产生的腐蚀产物可引起牙体发生变化而易致牙折,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也有可能是腐蚀继发于牙折。虽然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但在无髓牙修复时尽量避免应用不同种类的金属是明智的。在粘固过程中,过大的粘固就位压力和粘固剂静压力也可能引起根折,可采取下列措施来减少粘固剂在凝固时产生的静压力:桩与根管间保持轻松的被动适合性;粘固剂应调拌较稀,并在根管内壁和桩表面覆一薄层;采用粘固沟或沿桩的长轴磨一溢出沟;桩应轻缓粘固就位等。

黏着力的概述:

  修复体的固位作用,主要依靠患牙洞形预备时所采用的固位形,粘固剂只能用作为修复体与制备牙间的封闭剂,有防止与戴入道相反的方向脱位的作用。当用粘固剂黏着时,粘固剂内的微小针状粒体,一端进入修复体表面不规则的微小孔隙中,一端进入不规则的牙面或牙本质小管内,达到粘固作用。

  影响黏着力大小的因素:

  (1)黏着力与黏着面积成正比,在同样情况下,黏着面积大,黏着力就强。

  (2)黏着力与粘固剂的厚度成反比。粘固剂厚,则抗折断力弱,黏着力小。粘固剂薄,抗折断力则强,黏着力就大。因此,应要求黏着面尽量密合。

  (3)粘固剂的稠度应适当,过稀过稠都影响黏着力。常用的磷酸锌粘固剂,其稠度以调和刀粘起粘固剂时,呈长丝状为宜。过稀其黏着力及抗压碎力差,且游离磷酸刺激牙髓。过稠则不但凝固快,不便操作,且涂布不匀,增加粘固剂的厚度,影响修复体的准确就位。

  (4)修复体或制备牙的黏着面上有水分、氧化物、油质残渣等异物,都会影响黏着力。因此,要在牙的窝洞及调拌器均清洁与于燥的环境下,黏着固定。

 隐形义齿的概述:

  隐形义齿是活动义齿的一种,因其采用弹性树脂卡环,位于天然牙龈缘,仿真性好,故得此美誉。弹性树脂是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材料,于年由美国引进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的学名。其特点是强度高、有适宜的弹性、较好的柔韧性和半透明性,其色泽接近天然牙龈组织,具有良好的仿生效果和很好的隐蔽性。它和义齿软衬用的弹性树脂是化学结构、性能和用途均不相同的两种材料,其与软衬树脂及传统的树脂人工牙均无化学性结合力。

  弹性树脂固位体的特点有:

  (1)弹性卡臂因可以利用软组织倒凹固位,有较好的固位效果,特别是基牙牙冠过短或倒凹小的病例,能够更好的利用倒凹而不易脱落,并且由于义齿的卡环与基牙牙面形成面接触,比只有点线接触的金属卡环有大得多的摩擦力。

  (2)弹性树脂制作的固位体是设计在牙颈部及下方的牙槽嵴上,用以共同承受外力,其弹性与韧性还可缓冲缺牙区的咀嚼压力,起到生理性的按摩作用,且对基牙较少产生侧向应力等损伤作用。另外,弹性卡环和基托与基牙间封闭良好,不易积存食物。

  (3)全部用弹性树脂制作的活动义齿一般均为粘膜支持,(牙合)力不易分散,咀嚼效率较低。弹性树脂不易高度抛光,损坏后不易修理,不能重衬。

  传统PMMA树脂基托和金属制的常规活动义齿与隐形义齿比较而言采用金属固位体,当以前牙为基牙时,易暴露金属,影响美观;基托、连接体及固位体非弹性部分在天然牙倒凹区必须缓冲,留下的空隙易积存食物;但常规活动义齿也有其独具的优越性,它可设计为牙支持式和混合支持式,力容易分散,能承受较大(牙合)力,因此可用于(牙合)力大的后牙区及牙列大部缺损的修复。

  从加工工艺上而言,隐形义齿与传统的PMMA树脂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的PMMA热凝树脂是经程序化的热处理工艺完成,热引发固化,程序化水浴温度控制在60-℃之间,而隐形义齿需用注压工艺,需专用的树脂灌注机、专用的弹性树脂(美国ValPlast公司)、树脂电烤炉、专用型盒,℃注压后自然冷却完成。

  隐形义齿“理论上”适用于各类缺牙,即使是前后牙间隔缺失,余留牙倒凹大,没有共同就位道的病例,仍可用隐形义齿镶复,由于隐形义齿基托具有高弹性,可以扭曲,义齿戴入时用扭曲旋转即可戴入就位,就位后不但固位好,而且封闭好,不会嵌塞食物。

  虽然隐形义齿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传统的隐形义齿用于后牙区修复时,由于采用单纯的粘膜支持式,正常的咀嚼压力就会加速缺牙区牙槽嵴的吸收,因此目前较多学者主张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体进可作为过渡性修复或半永久性修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磨牙区牙列缺损及牙列大部缺损的病例时,有学者采用弹性树脂与传统PMMA树脂及铸造支架联合设计的方式,分散力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但因三者之间无化学性结合力,且加工工艺不同,设计与制作均复杂,目前开展不多。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三大科室将被颠覆!大批医生或沦为人工智能助理

卫生资格人机对话考试各专业考试时间公布!

取消医生和教师的事业编制,直接后果是什么!

火了!一位女医生给女儿画的急救流程图(更新版)

三年内未取得执业资格将被辞退,通过考试有奖励!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价钱
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hl/6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