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三小middot预防秋冬季传

进入秋冬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比较大。学生容易感冒,导致咽喉不适等。因此,做好日常护理很重要,家校携手,共同守护孩子健康。

01

传染病预防

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季节,应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因为秋冬季气候干燥、气温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人群普遍易感,为做好防控工作,增强大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传染病,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病原体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

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期4.恢复期。

三、流行过程

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四、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原则

1.管理传染源关键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治疗病人和管理病原携带者。

2.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播媒介和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包括在平时所采取的一般性卫生措施如注意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

3.保护易感人群开展预防接种和提高免疫力。

02

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传染源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自发病前1-2日至痂皮完全干枯均有传染性。带状疱疹病人也是水痘易感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亦可因直接接触疱疹浆液而感染。孕妇分娩前6日内患水痘,也可感染胎儿,使其在娩出后10-13日发病。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发病年龄以1-6岁儿童为多。

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水痘的临床异型表现有:大疱性水痘、出血性水痘、新生儿水痘、成人水痘等。此外,若妊娠期感染水痘,可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

1.注意消毒与清洁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2.定时开窗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房间尽可能让阳光照射,打开玻璃窗。

3.退烧如有发烧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要让病人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4.注意病情变化

注意病情变化,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医院就医。

5.避免用手抓破疱疹

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引起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瘢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

控制感染源,隔离患者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对已接触的易感学生,应检疫3周。对免疫功能低下、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及孕妇,若有接触史,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肌肉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是第一种在许多国家被批准临床应用的人类疱疹病毒疫苗,接种后的随访观察发现水痘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率。

03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见的并发症为病毒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一)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至腮腺肿大消退均有传染性。(二)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以冬春季多见,发病年龄以5-15岁最多。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张口、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10%~15%的患者仅有颌下腺重大,舌下腺感染最少见。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咽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动。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腮腺肿大时体温升高多为中度发热,5天左右降至正常。病程10~14天。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接触者一般检疫3周。2.被动免疫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3.自动免疫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接种后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偶有在接种后1周发生腮腺炎者。

编辑:办公室

审核:德育处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jc/157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