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个病例,病史如下:
患儿男,年05月:08顺产出生,GP2,胎龄35+6周,出生体重2.3kg,5月9日因「发热天,发现左侧面颊部肿块8小时」医院就诊,行颈部肿块彩超示「左侧腮腺增大,回声增粗,考虑炎症可能,医院就诊」,遂来我院,予收住院。
查体:
T37.7°C(肛温),R45次/分,P4次/分,BP68/47mmHg,SPO%,Wt2.53kg。
双侧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约黄豆大小。前囟平软。左侧面颊部肿块,以耳垂为中心,大小约2.5*2.5cm,高出平面,活动度差,质韧,局部皮温高。右侧未触及肿块。左侧腮腺管开口处稍红,按压左侧面颊部肿块可见左侧腮腺管开口处黄白色脓液流出。
完善相关检查,结果如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2.2×09/L,GRAN70.7%。CRP42.3mg/L。PCT0.23ng/mL。A型、Rh(D)+。肝肾心功能、脂肪酶、甲功三项、淀粉酶、G-6-PD、乙肝二对半、丙型肝炎抗体定性、Anti-HIV、TRUST、大小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腮腺彩超:左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厚2mm,切面形态失常,体积弥漫性增大,内部回声减低,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考虑:腮腺炎可能。右侧腮腺未见异常。
双侧颈部淋巴结彩超:双侧可见数个淋巴结回声,右侧最大约2*5mm,左侧最大约*5mm,皮质分界清,考虑炎性反应性增生。
你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
处理及复查情况:
予头孢替安抗感染(00mg/kg)、静丙增强免疫治疗(mg/kg)等处理后,患儿无再发热。
5月23日查体示左侧面颊部肿块已消退,复查血常规:WBC9.6×09/L,GRAN4.%。CRP3.5mg/L。
5月24日脓液分泌物: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氏菌(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
5月23日血液细菌培养五天未见细菌生长。抗感染满2周后予办理出院。
借此,介绍下新生儿化脓性腮腺炎
.发病率
有外国学者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发病率3.8/(~年)[]~4/[2],而国内未有明确的统计,可见该病发生率不高。
其中,又以男孩、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发病率高,可能与其免疫功能、腮腺发育不完善或结构异常、黏膜干燥易受损等有关。
2.临床表现
发热、喂养时哭闹、拒食、腮腺区肿胀等。早期腮腺区肿胀不明显时容易漏诊。本病腮腺病变多为单侧,欧阳芳瑾等研究的8例病例中,单侧占7例,双侧只有例[3]。
本院收治的该病例中,为左侧腮腺病变,查体时可见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可扪及以耳垂为中心肿块、按压时患儿哭闹,口内腮腺导管开口处黄色脓液流出,如导管开口堵塞,脓肿可因引流不畅穿透腮腺筋膜向外耳道溃破,形成脓瘘。本次收住患儿符合上述临床表现。
3.并发症
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
4.实验室检查
为细菌感染血象,多有白细胞、C反应蛋白、PCT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表现,患儿入院后血示「WBC22.2×09/L,GRAN70.7%,CRP42.3mg/L。PCT0.23ng/mL」,符合细菌感染血象表现,入院后开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并送检腮腺导管开口处脓液细菌培养,根据已有报告,脓液细菌培养多为葡萄球菌(欧阳芳瑾等研究中,0例脓液分泌物培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链球菌2例,约占80%)、链球菌及厌氧菌[],提示本病经腮腺导管逆行传播为主要发病机制(另一途径为血行感染,常与败血症有关)。
5.影像学检查
()彩超检查,提示炎症改变或者提示脓肿形成,简单易行,无创,廉价,诊断率高[4]。
(2)MRI,价格较贵,不作为首选。
6.其他检查手段
诊断性穿刺,因腮腺的解剖特点所致,穿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诊断手段,如合并脓液排出不畅时,多可优先考虑。
7.诊断
临床上有发热、拒乳、单侧耳面部红肿、血象提示细菌感染的患儿,多需考虑该病可能,结合查体腮腺肿胀,按压时可见腮腺管口脓液排出及其他辅助检查,多可以诊断该病,本病例诊断明确。
8.鉴别诊断
()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肿胀,按压肿物时腮腺导管开口无脓性分泌物排出。实验室检测为病毒感染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2)腮腺区急性淋巴结炎:腮腺包膜下的淋巴结炎症,并非腮腺疾病,故而按压腮腺时导管口无脓液溢出,可完善相关部位彩超等检查以协助鉴别。
(3)上颌骨骨髓炎:临床表现为双下眼睑皮肤红肿,致使睑裂变小,相应区域出现炎性肿胀,脓液可向口腔及眶下窥破流出。
9.治疗
常以经验性治疗为先,抗菌谱尽量以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再根据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予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疗程多为2周,具体根据患儿情况而定。
编辑
刘芳
今日互动:化脓性腮腺炎与流行性腮腺炎如何鉴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