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菌性口炎
球菌性口炎(coccigenicstomatitis)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种,临**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为膜性口炎。
本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在溃疡或糜烂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假膜特点是较厚微突出黏膜表面,致密而光滑。擦去假膜,可见溢血的糜烂面。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患者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有些患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涂片及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血象检查白细胞增高。
义齿稳定的设计原则
①应用对角线二等分原理在支点线的二等分处,作垂直于支点线的垂线,在该垂直线所通过的牙上增加放置间接固位体。
②应用三角形原理,按三角形放置固位体。
③应用四边形原理,按四边形放置固位体。
④尽量使义齿固位体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中心与整个义齿的中心一致或接近,当支点线呈纵线式时,支点线的中心应与义齿中心基本一致。
固位力的调节
固位力的调节:调节固位力可以使义齿符合生理要求和功能需要,避免固位力过大或过小。可选用的措施有:
①增减直接固位体的数目:固位力的大小与固位体的数目成正比,通常情况下2~4个固位体可以达到固位要求,忌设计过大的固位力,因容易损伤基牙,也可能造成摘戴困难。
②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倒凹:基牙的倒凹深度过小或过大,倒凹坡度过小均不利于固位,故基牙应该有适度的倒凹,特别是适度的倒凹深度,并且根据固位倒凹设计卡环固位臂。如果有不利倒凹,则应作调磨,或者改变就位道设计。一般倒凹的深度应小于mm,铸造卡环臂要求的倒凹深度偏小,不宜超过0.5mm,倒凹的坡度应大于20°。
③调整基牙间的分散程度:基牙越分散,各个固位体亦分散,各固位体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增强,固位力增强。
④调整就位道:改变就位道将导致基牙的倒凹深度、坡度以及制锁角的变化,从而达到增减固位力的目的。
⑤调节卡环臂进入倒凹区的深度和部位:将卡环臂设置在倒凹深度最适宜的位置,即不进入倒凹深度最大的部位,以减少固位力。
⑥卡环材料的刚性和弹性限度选择:刚度和弹性限度越大的卡环固位臂,固位力越强,但应控制在不损伤基牙的范围内。
⑦选用不同制作方法的卡环;需纵向固位力强者,可用铸造卡环;需横向固位力强者,可用锻丝卡环。
⑧利用不同类型的连接体:使用有弹性的连接体进入基牙的部分倒凹区,可以增强固位:作用,减少食物嵌塞。
蝶骨
蝶骨外形似蝴蝶,位于颅底中部,“嵌入”额骨、颞骨和枕骨之间。
蝶骨的结构包括:中央的体部、一对小翼、一对大翼,以及蝶骨体和大翼交界处向下伸出的两个翼突。蝶骨前接额骨和筛骨,后接颞骨和枕骨,下接犁骨和腭骨。
小翼以上、下两根与蝶骨体前上部相连,两根之间为视神经孔(管),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大翼的大脑面近蝶骨体处的前内侧有圆孔,向前通翼腭窝,三叉神经的分支——上颌神经由此出颅;圆孔的后外侧为卵圆孔,向下通颞下窝,三叉神经的分支——下颌神经由此出颅;再向后外侧是较小的棘孔,脑膜中动脉由此入颅;翼突上部前面与上颌体后面之间的裂隙称为翼突上颌裂,上颌动脉的末端经此处进入翼腭窝。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脱屑为主的慢性脱屑性唇炎和以渗出糜烂为主的慢性糜烂性唇炎。
.慢性脱屑性唇炎常累及上下唇红部,但以下唇为重。唇红部干燥、开裂,有黄白色或褐色脱屑、脱皮或细鳞屑。轻者有单层散在性脱屑,重者鳞屑重重叠叠、密集成片,可无痛地轻易撕下屑皮,暴露鳞屑下方鲜红的“无皮”样组织。临近的皮肤及颊黏膜常不累及。有继发感染时呈轻度水肿充血,局部干胀、发痒、刺痛或灼痛。病情反反复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
2.慢性糜烂性唇炎上下唇红部反复糜烂,渗出明显,结痂剥脱。有炎性渗出物时会形成黄色薄痂,有出血时会形成血痂,有继发感染时会结为脓痂。痂皮脱落后形成出血性创面,灼热疼痛,或发胀发痒,患者常不自觉咬唇、舔唇或用手揉擦,以致病损部位皲裂、疼痛加重,渗出愈加明显,继之又结痂,造成痂上叠痂,唇红部肿胀或慢性轻度增生,下颌下淋巴结肿大。患部可有暂时愈合,但常复发。
真菌性唇炎有其特征,除有慢性炎症的表现如唇红肿,局部有溃疡、糜烂外,有白色假膜或斑片,不易揭去,此白色斑片或假膜PAS染色,可见有念珠菌菌丝。
三叉神经痛的日常护理
、防止感染,讲究卫生是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日常护理措施之一。研究发现,三叉神经节内出现炎性浸润和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关,其三叉神经痛的病原体可以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致使患者出现营养障碍性,从而诱发或加重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2、避免情志抑郁和过度劳累也是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日常护理措施。中医专家介绍,长期的情志抑郁,就会导致患者肝火郁积。脉络失养,从而加重或诱发三叉神经痛。所以,三叉神经痛病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减少疼痛发作的机会。
3、大声说话和猛烈的咀嚼也会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因此患者在平时吃饭时要避免坚硬的食物,以免发生猛烈的咀嚼,从而牵拉三叉神经,诱发疼痛。此外,患者也不能大声的说话,最好保持少说话。
牙的组成与分类
.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牙冠: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从纵剖面观察。
2.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3)前磨牙(双尖牙):位于尖牙与磨牙之间,上、下、左、右共8个。牙冠呈立方体,面一般有两个牙尖,主要是协助尖牙和磨牙行使功能。牙根为单根或双根。
4)磨牙:位丁前磨牙的远中。上、下、左、右共l2个。牙体由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渐小。牙冠大,面大,有4~5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功能是捣碎、磨细食物。牙根一般2~3个根。
(2)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乳牙:出生后6~8个月开始陆续萌出,到两岁半左右全部萌出,共20个。自6~7岁至2~3岁,乳牙逐渐脱落,被恒牙所代替。
2)恒牙: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萌出和替换,逐步替代乳牙,成人一般有恒牙28~32个。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的趋势。
(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前牙:位于牙弓的前部(口角之前),包括切牙和尖牙。
2)后牙:位于牙弓的后部(口角之后),包括前磨牙和磨牙。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
一、涎腺炎(sialadenitis)
(一)急性涎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临床表现:
腮腺区疼痛,肿大。腮腺导管口红肿,且有脓液溢出。伴有全身发热,白细胞增多。
(一)急性化脓性涎腺炎
2.病理变化:
()导管扩张,导管腔内及周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涎腺组织坏死,有脓肿形成。
(3)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有纤维组织增生。
(二)慢性涎腺炎
.病因
()导管内有结石,异物或瘢痕挛缩阻塞导管继发感染。
(2)急性炎症转为慢性。
(3)长期口腔内压力升高,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涎腺炎。
2.临床表现:
涎腺局部肿大,有酸胀感。挤压患侧,导管口有少量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流出。涎腺造影显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点球状扩张。
3.病理变化:()导管扩张,导管周围及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2)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出现鳞状化生。(3)腺泡萎缩,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二、坏死性涎腺化生(necrotizingsialometaplasia)
(一)临床表现
多发于腭部,也可发生于唇、颊及磨牙后腺。本病特征为粘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病程约6~8周,可自愈。
(二)病理表现
()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2)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粘液外溢形成粘液池。
(3)腺导管有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
(4)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二、舍格伦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
.40-50岁女性多发。
2.口腔症状:口渴、唾液分泌减少;嚼蜡试验检查唾液分泌。
3.眼部症状:眼干,泪液减少。眼易疲劳、异物感;施墨试验检查泪液分泌。
4.伴有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病理变化:
.肉眼
()腺体呈弥漫性肿大或结节状包块。
(2)剖面灰白色,小叶界限清楚
2.镜下变化
()腺体内大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增生
(2)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向周边扩展。
(3)病变严重时腺泡消失,被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代替,形成滤泡,但腺小叶轮廓清楚。
(4)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
(5)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肌上皮岛,上皮岛内有嗜酸性无定形物质沉积。
根尖周病
一、组织学特点
.血液循环比牙髓组织丰富,炎症时可建立侧枝循环。
2.牙周膜内有本体感神经末梢,所以对疼痛能准确定位。
3.淋巴循环丰富,炎症时造成区域淋巴结肿大。
二、根尖周炎
根尖周炎——指根尖部牙周膜的炎症,往往波及根尖部的牙骨质和牙槽骨。
(一)病因
.感染—牙髓炎和牙髓坏死是最主要的感染来源。
2.创伤
3.化学刺激-根疗药物渗出根尖周导致炎症。
(二)急性根尖周炎
多由急性牙髓炎发展而来,或慢性根尖周炎的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
早期牙齿有浮出感,咬牙时有早接触,检查时有叩痛。后期有脓肿形成,有持续性跳痛,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和牙髓炎相区别。
2.病理
早期为浆液性的炎症,以渗出为主,发展为化脓性的炎症,形成脓肿。脓液通过骨髓腔到颌骨中,称为急性牙槽脓肿。脓肿的中心是液化坏死灶,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脓肿形成后,脓液要向远处及周围排出。
3.排脓途径:
()通过龋洞排出:脓液通过根尖孔进入根管、牙髓、龋洞。
(2)通过牙周袋排出:见于牙周袋过深过大者。
(3)通过黏膜下或皮下排脓——最常见的排脓途径。
(三)慢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脓肿
病理:镜下:()根尖区牙周膜内有脓肿形成。脓肿中央为坏死液化组织和脓细胞,外周为炎性肉芽组织,其中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肉芽外周有纤维组织包绕。
(2)根尖部牙骨质和牙槽骨有吸收。
(3)有瘘管形成:瘘管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瘘管上皮来源:①根尖肉芽肿的上皮沿瘘管长入瘘管壁
②口腔黏膜上皮从瘘管口长入瘘管中。
肉眼:()拔下的患牙根尖有污秽的脓性分泌物。
(2)根尖粗糙不平。
2.根尖肉芽肿
牙髓的感染缓慢刺激根尖周形成根尖肉芽肿。
()临床表现:
感觉患牙有轻度的伸长,叩诊时有轻度不适感,但无明显的疼痛。咬东西时有不适感。X线根尖部有一个大小不等的透射区。
(2)病理:肉眼:患牙的根尖部有附着与根尖部的一团肉芽组织,随牙齿一同拔出。
镜下:()根尖区可见增生的肉芽组织团块,外有纤维组织包绕。
(2)有胆固醇结晶,呈针形裂隙,伴有异物巨细胞的存在。
(3)根尖肉芽肿中有上皮存在。
上皮的来源:()牙周的马拉瑟氏上皮剩余。
(2)口腔上皮:①有瘘管和口腔相通的长入,
②牙周病患牙牙周袋的上皮长入根尖周或根分叉。严重时根分叉处的上皮增生长入
③来源于呼吸道的上皮——见于病变和上颌窦相通的。
(3)根尖肉芽肿的发展变化:
①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病变缩小。
②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症加重,炎细胞浸润增多,破骨细胞被激活,根尖牙骨质及牙槽骨吸收,病变范围增大。
③根尖肉芽严重者,中心可发生液化坏死,发展成急性牙槽脓肿,并在相应的根尖区牙龈上形成龈瘘管。
④年轻患者,抵抗力强的可形成致密性骨炎。
⑤上皮性根尖肉芽肿,可转化成根尖囊肿。
三、根尖囊肿——颌骨中最常见的牙源性囊肿,常和一个死髓牙相连。由根尖肉芽肿或慢性根尖周炎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
一般多无症状,肉芽肿长大后,颌骨膨隆,面部呈不对称表现。X线:轮廓清楚的囊性透射区,肉芽肿一般为-2cm。
(2)病理变化:
囊肿:
囊壁:上皮衬里——多为复层扁平上皮,也有呼吸道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纤维囊壁——有慢性炎细胞浸润和胆固醇结晶。
囊腔:有棕黄色透明的囊液,伴有感染时为浑浊的液体。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年执业医师考试结束后谨记的事情
卫计委发布会,这些事影响所有医生!
我只是个护士,你会爱我多久?刷爆整个护士圈!
医院各部门领导表情包,憋住了,不许笑
输液又死亡!3条短信警示所有基层医生
央视:村医将淘汰,剩下的全有执业资格!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