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即将到来,随之而来的是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昼夜温差较大。同时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及较大的温差,很容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有些人出现感冒、哮喘、咳嗽等病症,对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也有不利影响。
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孙惠敏提醒大家:为了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论及春季的饮食养生时曾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的饮食原则。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应该着重强调雨水节气“调养脾胃”的重要性。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因此,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忽冷忽热,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所以大家要注意保健,防止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宜防腮腺炎
腮腺炎,俗称“猪头风”“胖腮”等。它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接触、飞沫等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冬春交替季节,更容易发病。
现代医学总结和概括出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伴有明显疼痛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等。一般潜伏期为2一3周,先是一侧肿大,接着另一侧也出现肿大,并伴有疼痛和热感。在这段时间里,应对病人进行隔离,消肿一周后,就不会传染了。
腮腺炎病毒有多种类型。被某种腮腺炎病毒感染,治疗后就会产生对该病毒的抗体。但再被另一种腮腺炎病毒感染,还会长“作腮”。所以说,长“作腮”不是终生免疫的。腮腺炎引起的合并症很多,如腮腺炎脑炎、皋丸症等。所以,得了腮腺炎要及时治疗。
腮腺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3岁以上抵抗力差的儿童和成人,均容易受到感染。冬春交替时节一定要警惕腮腺炎.尽量减少与腮腺炎病人接触,一旦有异常现象出现,立即找医生处理。
宜防心肌梗死
早春时节是一年之中人们最容易得病的时期之一。在我国民间,早已有“可度三九,难耐春寒”之说。
雨水时节时而冷,时而热,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亦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有的老年人由于患有冠心病,经不住气候的骤然变化而易突发心肌梗死。
医学研究认为,“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的罪魁祸首。实验证明,当骤然吸人5℃一10℃的冷空气时,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往往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改变。
由干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数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还可能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统计表明,有67%的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与寒冷相关。
宜防肺炎
雨水时节,温差变化较大,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滋生,因此也是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感染的高发期。春季最常见的肺炎是细菌性肺炎。其诱因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受凉,多表现为发烧、头疼、剧烈咳嗽、咳痰,初为白钻痰,2一3天后可出现黄浓痰,有时可出现铁锈色痰。
在日常生活中,肺炎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肺炎,最重要的儿条生活保健经验是:一是平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防止着凉感冒;三是老年人和孩子在呼吸系统易感染的季节,尽可能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患肺炎的病人,如果需要探视,要戴多层纱布的口罩。五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冠心病和慢性心衰的病人要下决心戒烟。
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有梨花雪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走远,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O℃以上,空气湿润、阳光温和、细雨绵绵的日子正渐渐向我们走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节气的情形。
月令二月雨水季节的物候叫“鱼上冰”,就是说鱼已经浮到冰面上来,草木开始萌动了。因为这个时候有雨水,春天温度已经高了,华南地区已经达到10℃以上。只是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仍然活动频繁,天气仍是变化多端,且早晚温差大。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虽说雨水节气气温开始回升,但是按照老百姓的说法“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所以雨水时节在穿衣上还要特别注意,要适当春捂才行。
白癜风治疗北京治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