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怎么艾灸痄腮的艾灸治疗方法,记得收

1病症概述

痄腮,又名“炸腮”、“腮肿”、“含腮疮”、“蛤蟆瘟”等。本病是由风温邪毒所致的腮部弥漫性肿胀酸痛的疾病。

现代医学称流行性腮腺炎。认为此病是由于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春季节,常见于3~5岁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亦可见于成年人。

2病理阐述

引起痄腮的病因,无外乎内、外二因。其外因是感受风热、风寒或温热毒邪,袭于少阳,阳明脉络,其内因是素有积热痰火,蕴结于内,由于外邪触发而流窜于少阳,阳明经络,以致经气痹阻,气血留滞,发于耳下腮颊之间,焮热漫肿,坚硬作痛而成。

足少阳与足厥阴互为表里。足厥阴经脉抵少腹环阴器,若邪毒内传厥阴,循经下行,致使厥阴经气阻滞,则出现少腹疼痛,男性患者则会出现睾丸肿痛等并发症。如邪热炽盛,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则可见高热神昏;热盛而内动肝风,则见四脏抽搐,痉厥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具体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热型

2.风寒型

3.有因积热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侵入口腔粘膜,鼻粘膜后,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主要病变为腮腺腺体及其周围组织充血、肿胀、水肿。

3灸疗辨证

风热型:症状表现——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拒按,张口及嘴嚼不便。咽痛,口干,或伴有发热,微恶寒,咳嗽,头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咽部充血,脉浮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2次。

②艾条雀啄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2次。

③隔蒜灸: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灸疗原则

疏风清热,解表散结。以取手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合谷、外关、颊车、下关、翳风、角孙。

随症加穴

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商阳。

方义说明

取合谷、外关,既可解表退热,又可疏泄阳明、少阳之热邪;下关、颊车、翳风、角孙,亦属阳明、少阳两经腧穴,灸而泻之可散两经之热邪,并可散结消肿。对于风热型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咽喉痛者加少商、商阳,亦以隔蒜法灸之,以清热利咽。一般患者,施灸1~3次,便可痊愈。

毒热型:症状表现——腮部明显肿胀,坚硬,扪之灼热,疼痛较为剧烈,吞咽、咀嚼困难,高热不退,烦渴引饮,乳蛾红肿疼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灸疗方法:

①隔蒜灸:每次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②灯火灸:单侧腮腺焠灼患侧,双侧腮腺炎焠灼双侧。每日灸治1次。

③火柴头灸:用75%酒精将穴位消毒,然后燃火柴一根(或用线香),迅速焠灼腮腺患侧耳穴“腮腺刺激点”,燃火即灭,在穴位处仅留下一黑点。每日治疗1次。

灸疗原则

清泄热毒,散结消肿。以取督脉、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大柱、合谷、曲池、颊车、翳风、中渚、足临泣。

随症加穴

①头痛剧者,加头维、风池;

②咽喉肿痛者,加少商、扶突。

方义说明

此方有清泄阳明、少阳之邪热的作用。取合谷、曲池,可清阳明邪热;中渚可泄少阳邪热;用大椎以泄阳邪而退热。邪亢盛而致咽喉肿痛和头痛者,亦取阳明经之扶突与头维,少阳之风池等以清泄之,并灸足临泣以导热下行。如此,诸穴合用,则病痛自消。

热郁肝经型:症状表现——睾丸肿胀疼痛,多发于一侧,亦可见于两侧,少腹部可出现掣痛,甚则有寒战高热、渴饮、呕吐、腹痛,小便短涩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灸疗方法:

①隔蒜灸:每次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②艾炷灸:每次每灾施灸8~5壮,每日1~2次。

③灯芯灸:用灯芯一根。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病侧角孙穴,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灸时听到一响声即可。据报道一般轻症。治疗1次即可消肿,如未全消,次日可重复1次。

灸疗原则清泄肝胆,理气消肿。以取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灸疗处方

大敦、足临泣、曲泉、归来、气冲。

随症加穴

①高热者,加大椎、曲池;

②腮肿者,加颊车、翳风、角孙。

方义说明

本型是由于少阳之邪由表传里,沿足厥阴经下注,留着于少腹睾丸,故引起少腹疼痛,睾丸肿胀疼痛。取大敦穴灸之。以疏通厥阴经气而消肿止痛;取足临泣、曲泉,以清泄厥阴经邪热,取归来、气冲,以调理气机而止少腹疼痛。对于腮肿者,加颊车、翳风、角孙,可散阳明、少阳两经之热邪而散结消肿,其中角孙一穴,素为治疗痄腮的特效穴位,该穴系手、足少阳、手阳明三经之会穴,临床施以灯火灸之,便可作用于三经。共同起着疏通经络气血,消肿散结之功效。

邪毒内陷型:症状表现——腰部肿痛已数天,高热不退,头痛剧烈,频频呕吐,嗜卧,谵妄,甚则神志昏迷。四肢痉厥,舌质红苔黄或舌绛而少苔,脉滑数或细数。

灸疗方法:

同“毒热型”疗法。

灸疗原则

清心开窍,熄风止痉。以取手、足厥阴、督脉经穴和奇穴十宣为主。

灸疗处方

人中、百会、劳宫、大陵、行间、十宣。

随症加穴

①头痛剧者,加太阳、风池;

②高热者,加大椎、曲池;

③颈项强硬者,加百劳、大杼。

方义说明

本型是由于邪热内陷心包,则神志昏迷,肝风内动,则四肢痉厥。因此,取劳宫、大陵以清心包之热;取人中、百会以清神志;取行间以平熄肝风;十宣可宣泄气营之邪热,从而达到清心开窍熄风之目的。高热者加大椎、曲池,具有清泄阳邪,使热击而神安的作用;风池、太阳、百劳、大杼皆为对症处理,则对缓解病情很有裨益。腮腺炎并发脑炎,邪热深重,应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黄帝明堂经辑校》

“颊车,……灸三壮。主颊肿口急,颊车骨痛,齿不可以嚼。”又“大迎,……灸三壮。主……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现代灸疗文献

1.灯草灸预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例翟爱华孙明芝中医外治杂志,15(3):37

治疗方法:操作方法将患侧耳壳向前曲折,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用甲紫作标记,75%酒精消毒后,取灯芯草3~4条,将一端浸入油中(麻油)约1cm,用左手捏住灯芯草1/3处,点燃后迅速向穴位,一触即起,随即发出啪的爆炸声,在施灸处出现一绿豆大小的小泡。灸后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治疗结果:例均灸治1次;预防性治疗70例中,2个月内无1例出现病症,总有效率为%;58例患儿中,显效55例,显效率为94.83%,总有效率为%。

2.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观察李洪辽宁中医杂志,30(10):73

治疗方法: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治疗期间不用任何药物);取穴:角孙、翳风、颊车、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局部梅花穴(即按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心选取的1组穴位,呈梅花形)及耳尖穴,睾丸肿胀者加曲泉、太冲。医者右手拇、食指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将此线头在酒精灯上点燃,如有火焰则吹灭之,使线头有火星即可,随即将此火星对准穴位,每点灸一下即为1壮,每穴灸2壮,一般对腮腺一侧肿块采用梅花形点灸,即在肿块范围内点灸5~8壮,患侧耳尖点灸1壮,如双侧病则点灸双侧,每日灸1次,3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例,治疗6天,治愈例,占本组例数95.83%。

Tel:识别







































广点通
白癜风的诊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yf/5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