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数字金融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须加强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数字金融覆盖面;推进商业银行加大对乡村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构建数字金融征信平台,营造良好的乡村产业融合金融生态;重视数字金融监管,有效防控乡村产业融合中的金融风险;强化数字金融教育,提升乡村产业融合主体的金融素养。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居住,由此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倾向。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九大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兴旺必须重视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乡村产业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资金需求数量、金融产品种类和金融服务方式等也提出更高要求。尽管各金融机构涉农资金逐年持续增长,但资金供给总量无法充分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需求,很大一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限制,生产经营成本大、风险高,对金融投资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先后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了改革,并逐步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压力。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面低、融资成本高和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的融合创新,数字金融应运而生。数字金融是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产生的金融新业态,是集支付、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一体的多功能金融。它打破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可选择性,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既能够满足服务对象财富保值和增值的需求,也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以更便利、低成本、可持续的服务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金融服务,使金融资源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数字金融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凭借其开放、共享和覆盖广泛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实现资金的供求匹配,有效破解了金融地域歧视和供给型金融抑制难题,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改变了中国传统金融系统的支付、清算结构和金融信息匹配方式,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数字金融提高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可获得性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低成本、高收益是每一个金融企业的共同价值取向。传统金融发展中,信贷发放主体为降低成本,一般会把大额业务倾向于摊薄单位服务成本的大型企业。对偏远地区分散的小额金融业务,由于收集各种信用信息相对困难,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传统金融企业往往不愿意或无能力为其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因此,传统金融服务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地理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群体的金融需求,这就为科技型金融创新企业对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创造了机遇。数字金融凭借其平等、开放、协作、共享优势和扁平化的组织与管理化解了地域差距,有效拉近了资金供需双方距离。作为一种新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凭借自身优势,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其在改变传统金融模式的同时,也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加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可获得性。

(二)数字金融扩大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范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益密切,许多金融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为了满足服务需求端多层次、多元化需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服务供给端主体多样化态势。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新兴互联网机构和科技公司并存,共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zz/159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