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清肝败瘟汤,治疗小儿痄腮又叫腮

小儿痄腮,又叫腮腺炎,俗称“猪头肥”。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尤以5-9岁小儿发病居多。多因外感风温邪毒,邪阻经脉,蕴结腮部所致。

清肝败瘟汤,出自“四川首届名中医”——陈国华。

方药组成及用法

夏枯草15g,柴胡、玄参、菊花、连翘各12g,栀子、黄芩、赤芍各9g,薄荷、蝉蜕各4g,甘草3g

上药加水ml,煎取ml,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

功效及主治

该方具有清泻肝胆,消散热结,疏风解毒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小儿痄腮。耳前后腮部突然肿痛,局部不红,皮肤发紧,扪之可触及如枣核或鸡蛋样大小的肿块,质地柔软,压之微痛或刺痛,多伴有发热汗出,心烦口苦,小便微黄,舌质红,苔微黄,脉数等。

方义

腮部是足少阳胆经所经过的部位,若遇温邪疫毒侵袭,则易出现上述诸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本病可传至足厥阴肝经,引起睾丸肿痛等病证。为治痄腮,并防止其传变,故用夏枯草清泻肝胆、消散热结为君药;配柴胡、菊花、栀子、黄芩、赤芍以增强主药之效,为臣药;玄参、连翘既清热解毒,又协助夏枯草、柴胡、赤芍消散热结;薄荷、蝉蜕清热疏风,共为佐药;甘草解毒和中,为使药。全方共奏清泻肝胆、散热消结、解毒之功。

临床加减运用

痄腮为冬春小儿常见之温病,用本方治疗小儿痄腮,效果卓著。临床使用时因根据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1、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数,为温邪热毒偏于表,上方去夏枯草、栀子、黄芩,加荆芥、防风、葛根;

2、发热重,恶寒轻,或但热不寒,口渴咽痛,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腮部肿甚,苔黄者,为热毒雍盛,上方加板蓝根、蒲公英、生大黄;

3、继发颔下肿块,按之疼痛,为热结痰凝,宜加重玄参剂量,并加川贝、牡蛎;

4、继发乳蛾者,为热邪犯及肺胃,客于咽喉,使气血凝滞也,需加射干、马勃;

5、乳蛾化脓者,加蒲公英、鱼腥草;

6、舌下肿大者,心火重者,应加重连翘之剂量,并加黄连、麦冬;

7、继发睾丸肿痛者,为热毒传至足厥阴肝经也,去玄参、连翘,加龙胆草、车前子、木通。

注意事项

本方为治疗小儿痄腮之良方,但应注意:1.上方为3-9岁小儿剂量,年龄小于3岁,大于9,宜酌情加减各药的剂量。

2.服药期间,少数患儿可出现便溏,可无须作其他处理。

3.服药期间,禁食辛辣、香燥、油腻的食物。

4.热邪传入心包者,上方已不适宜,其治疗又另当别论。

免责声明本文源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小儿论坛核心词:小儿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jc/156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