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usmultifiliis)寄生于淡水鱼的皮肤或鳃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又称之为淡水白点病。多子小瓜虫的成虫卵呈圆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马蹄形或香肠形大核,如图
。
幼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全身有等长的纤毛,如图
。
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即肉眼可见白点。其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宿主组织内虫体进行分裂生殖,一般是不等分分裂3~4次而终止;二是成虫离开鱼体,在水中游离一段时间后,停下来在原点转动,不久身体分泌无色透明有弹性的包囊,一般呈圆形或卵形,沉没在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
多子小瓜虫寄生对淡水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分布很广,国内外均有流行,尤以不流动的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的繁殖适宜温度为15~25℃,流行于早春、晚秋及冬季,流行期长。小瓜虫病靠包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当养殖密度高、水质恶劣而鱼体抵抗力低时,冬季及盛夏时也有流行;而池塘水质好,鱼体健壮时,春秋季也不爆发小瓜虫病。
多子小瓜虫寄生在鱼体的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可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当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鳃出血、呈暗红色。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1肉眼可见体表、鳃及鳍等患处有许多小白点,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可初步判断。
2刮取病灶处的小白点压碎制成水封片,镜检即可确诊。
3注意鱼体表形成的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外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病,所以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镜检以确诊。
彻底清塘除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是预防该病的关键。目前该病的治疗十分困难,但采用以下方法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
1青蒿末拌饵投喂,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0.3~0.4g,每天1次,连用5~7天。
2亚甲基蓝,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3g,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天。
3辣椒粉和生姜,一次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0.8~1.2g和1.5~2.2g,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4天。
另外,注意:海水小瓜虫病,亦称海水白点病,是由于一种寄生纤毛虫即刺激隐核虫(CrypttocaryonirritansBrown)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和鳃上,引起鳃和皮肤上出现大量小白点症状的致死性寄生虫病。请应辩证区别对待。
声明:文章图片引用于《鱼病诊治彩色图谱》
长按,识别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吗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