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门]冯淑萍:调解央地事权打造阳光财政
3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冯淑萍接受《每日经济》独家专访时表示,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整体稳定的情况下,财税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调解事权,减轻地方支出,而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是打造阳光财政。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全国哪家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作报告中提出"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因此有分析称,财税改革将成为今年改革的重点,预计触及预算管理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和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等将相继拉开。3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冯淑萍接受《每日经济》独家专访时表示,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整体稳定的情况下,财税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调解事权,减轻地方支出,而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是打造阳光财政。钱如何花要给百姓交代NBD:您个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财税改革最大亮点是什么?冯淑萍:最大的亮点是实行公然透明的预算制度,打造阳光财政,让大众看明白,能监管。财政之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钱如何花要给百姓一个交代,人民群众有权利要求政府报1本明白账。事实上,目前社会关注较多的"3公经费"只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很小部分,阳光财政,不但"3公经费"要阳光,而且要让所有的财政预算决算数据都要公然,老百姓看明白、能监管。虽然目前财政部门内部有审查、政府有审计、人大有监督,但如果放在阳光下,让人民群众都能监督,这是最有效的监督。政府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监督财政预决算是有效的方法。由于政府办事没有钱不行,钱是牛鼻子,想了解政府要干什么,就看预算,要看政府干了些什么,就看决算。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政府的行动才会更加规范,朝人民期盼的方向走。NBD:有人提出,政府财政收支与百姓生活很远。冯淑萍:其实很近,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财政收支有关,你买一瓶矿泉水、一件衣服所支付的价款中,有一部分是税金,这是间接税,你交的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你交了钱,难道不应当关注吗?你坐公交车,花4角钱,很便宜,其实财政给了公交公司补贴才能保持低票价,这是财政支出。政府收入多少、如何分配,会影响每一个人生活,大家应当关心。这些钱如何花要给大家交个账,比如分配给教育、卫生、养老多少钱,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听听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的智慧才能把钱花得最有效。NBD:您的意思是阳光财政可以集中众人智慧?冯淑萍:不仅是监督有没有违规,还要讲绩效预算,要让钱花得真正有效果。一个家庭要精打细算,一个国家更应当把钱花在刀刃上。政府报告要求打造阳光财政,从这个意义上说很深入,这是非常大的举措。阳光财政是要敢跟全国人民亮底,敢亮财政的底就是亮政府的底,把这个和盘托出,让大家品头论足,把钱花好,事办好,把国家建设好。只要是政府收入,都应纳入预算NBD: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冯淑萍:首先我们国家在政府收入这块有缺失,如有的地方债没有纳入到政府预算里,预算不完全。从我个人理解看,政府性收入既包括税收,也包括非税收收入,如各种收费等;既包括专门用途的收入,如土地出让金、民航发展基金、铁路建设基金等,也包括一般性收入;既包括权益性收入,如国有资产收益,也包括非权益性收入;既包括一次性收入,也包括经常性收入;既包括当年的收入,也包括往年的收入,比如财政结转结余等;既有无需偿还的收入,如税金,也包括借入的收入,如银行借款等。总之,只要是政府的收入,都应当纳入预算。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以白癜风偏方有效吗政府名义收来的钱纳入监督的视野。NBD:这次报告提出,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您有何看法?冯淑萍:我们还没建立综合财务报告报送制度,像美国政府2012年综合财务报告就有300多页。简单来说,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唯一当年的财政收支,还有政府资产负债表、运营净本钱表、运营活动和净资产变动表、运营净本钱和预算赤字调理表、预算和其他活动现金余额变动表等。这样可以完全地反应政府具有资金的现状和成果,这将是非常巨大的改革。NBD: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预算法》修订,这些改革对其修订提出哪些新要求?冯淑萍:《预算法》上届人大审了两次,预计这次的修订变动会比较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全面规范、公然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支出范围向预算和政策拓展。清算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产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公道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上述要求在政府预算报告也有所体现,如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原来审核预算执行情况,主要看赤字是否是突破预算,如果突破预算需经人大批准。《预算法》应当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进行修改。加大中央事权与支出NBD:抓紧研究调解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保持现有财力格局整体稳定。如何理解改革思路?冯淑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体制经过了几次变革,从原来的统筹统支到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每种财政体制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比如统筹统支,财政收入收上来统一分配,不管你在哪工作工资都差不多,收入差距不大,体现了公平,但是效率不高,干劲不足,像是大锅饭。到后来分灶吃饭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但是中央调控的能力减弱,当时中央都向地方借钱了,中央收入很低,而国家要管大事,宏观调控能力弱了,地方差距也拉大了。分税制改革是公认较好的改革,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那时候没有多少土地收入,也没有那么多地方政府债务,财政的收入范围没有现在那么宽泛。但改革是成功的,到达了两个目的: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现在,中央拿50左右的收入,但自己花得不多,35要转移支付。如果有的省过度依赖转移支付,那又是大锅饭。财力和事权不匹配,有可能出现中央给你钱让干的事,不一定是地方最急切要干的,地方急需要解决的事,有可能因财力不足而没法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但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两个稳定,宏观税负稳定和中央地方财力格局稳定。应在事权方面想办法,所以要加大中央事权与支出,多拿了钱就多扛点活,别大量转移支付了。触及全国的事,如检察院、法院实行财力保障中央直管。另外,像养老教育、卫生等关系民生基本要求的事项,中央能否多扛些,中央多扛事,地方相应的支出减少了,他可以腾出手去办些区域性的事。基本的共性的事,中央兜起来,这也不影响现有的财力收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