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圃育儿冬春季幼儿最常见的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及易变异,人群对及易变异后的病毒株缺乏免疫力,甲型病毒多为大流行;乙型病毒多为局限型流行;丙型病毒多为散发型。

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易出现下呼吸道合并症,以及心肌炎、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气候寒冷、门窗紧闭、少运动、抵抗力下降,是流感易流行的原因。

流感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流感根据临床表现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乏力,头痛,咽痛,有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可见充血,肺部闻干罗音。发热3~4日后热退,但上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可持续2周左右。

轻型流感:症状轻,病程2~3日。

肺炎型流感:主要发生于老幼体弱者。典型流感1~2日后病情加重剧咳、吐粘痰或血痰,气急发绀,可伴发心力衰竭。双肺湿罗音,X线检查双肺散在絮状或结节状阴影。

胃肠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肠型流感除呼吸道症状外主要以腹泻、呕吐为特征。中毒型极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为幼儿及老人抵抗力较差,也可能并发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者甚至会死亡。一般经过适当的治疗,通常需一周至二周的时间才会复原。

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

多喝水、多休息,使体力尽快复原,以对抗病毒。

一般及对症治疗:呼吸道隔离1周,戴口罩,多饮水。高热时酌情服用APC等解热镇痛药。有脱水者可适当补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酌情选用抗生素。

抗病毒治疗: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刚烷胺效果。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

中药治疗: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均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为止预防流感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流感疫苗和流行病毒株匹配的情况下,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为70-90%,即便是再次得了流感,接种过流感疫苗的人比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症状要轻,病程会短,尤其是因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流行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苗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好发于冬春季节,是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型、败血症型。

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述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带菌者和病人。

病源菌主要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

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全年即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暴发。大约2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腮腺炎是由患者和健康携带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期内接触到易感着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4-21天,平均18天。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

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水痘

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主耍通过直接接触或喷嚏、咳嗽飞沬传播,也可由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衣服、用具等而得病,但少见。

人群普遍具有易感性,但以4岁以内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潜伏期通常为十四到十六天。病变主要位于皮肤及粘膜,偶尔发生在内脏。

为发病前2~3周内有水痘接触史,发疹前的前驱期无或极短,年纪越轻,越无前驱症状;幼儿可能一开始发烧就进入发疹期。依红斑、丘疹、水泡、脓泡之变化顺序发疹,丘疹会迅速发展成露珠状清澈水泡,然后再变混浊。

因为变化的速度很快(约六至八小时),较早发出的疹子已变为脓泡,新的疹子可能还在红斑丘疹阶段,故在同一时间内可在同一部位看到各阶段变化之疹子,此为水痘之特色表现。疹子极痒,多集中分布于躯干(典型向心性分布),随后续向头及肩部蔓延,最后是四肢(上臂大腿较前臂小腿为多)。

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都可能出现水痘。水疱容易破裂形成很浅的溃疡。所有病变最后均将结痂,此时就没有传染性。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水痘患儿的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有并发症,无须特殊治疗,常可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

要给病儿多喝水,并供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

应避免受凉感冒,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剪短指甲,避免小儿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

如果瘙痒严重,可搽一些止痒水,也可服用扑尔敏等药物;已有感染可局部涂一些消炎软膏,切忌使用肤轻松、皮炎平一类的软膏,以免造成全身性水痘。

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冬春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幼儿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对接触过水痘病人的孩子最好也要隔离观察3周。

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猩红热又名烂喉痧,是由一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对猩红热有普遍的易感性。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之处可发生流行;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室内活动较多,若不经常通风,发病较多。也有少数是通过皮肤创伤或产道侵入,引起”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正常人鼻咽部,皮肤可带菌。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偶可见细菌污染玩具、食物、生活用具等经口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儿童尤其以3-7岁是主要的易感人群,感染后人体可产生2种免疫力,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能力。

流行特征: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

此病潜伏期一般在2~4天,病人起病急骤,初起怕冷,发烧38~40℃左右。

局部表现:病菌进入体内后,首先落脚于咽部,引起咽炎及扁桃体炎。咽部出现充血发红,扁桃体红肿,有时上面有脓性分泌物,称化脓性扁桃体炎。

病变可蔓延到邻近淋巴结,导致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可有压痛,称为急性淋巴结炎。如淋巴结炎再扩展,可累及周围组织也发生红肿,称为蜂窝组织炎。有时可化脓形成脓肿。

全身症状:是由菌血症和毒血症引起的。可有发热、呕吐、腹痛等表现。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出现皮疹,典型皮疹呈弥漫性细小点状,稍隆起,触摸有粗糙感,似鸡皮疙瘩,色鲜红,手指压后红色暂退,松手后出现苍白指印,很快又恢复原色。

皮疹在受压部位及易摩擦的皱折处,如腹股沟部、束腰带处更明显,密集呈红色线条状。病人还感到皮肤发痒。皮疹多在3-4天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但可见脱屑及脱皮。

特征性表现:面部无皮疹、只有红晕,因在口周不出现使口周相对苍白,显示“口周苍白圈”。病初舌面尚有特殊表现:舌苔灰白、边缘充血红肿。伸出舌头一看,好像杨梅,又叫“杨梅舌”。

并发症:猩红热可并发中毒性肾炎和和中毒性心肌炎,还可发生变态反应性病变。发生过猩红热疾病的小儿还有可能感染第二次、第三次。

一般治疗:做好呼吸道隔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足量静滴,疗程7~10天;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并予静脉注射,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如有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霉素等药物。

居室应通风,有条件时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为防止猩红热引起的心肌炎、肾炎,病儿应绝对卧床2~3周。

饮食可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清除鼻腔分泌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皮疹退后可出现皮肤脱屑,有痒感,要保持皮肤清洁。可涂炉甘石洗剂或75%酒精。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加重瘙痒。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需用剪刀剪掉,嘱病儿不能用手强行剥离,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在发病2~3周时注意小便颜色是否加深,如尿液似酱油色或洗肉水色,尿量减少,面部、四肢浮肿,以及出现关节红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病愈后1个月内,医院检查化验,及时发现并发症。

托幼机构要在流行期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早期发现可疑者。

流行季节,虽然天气很冷,室内也要做到通风换气,每日至少2次,每次15分钟。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病室用具要用消毒水清洗,室内通风换气。

预防性服药:对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小儿,要做咽拭培养,阳性带菌者须给予药物预防。目前,一般采用肌肉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磺胺药物,连续用药7天,一般咽拭培养可转阴。

附:鉴别

文章来源:网络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㈡渶涓撲笟
鍖椾含涓嵂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晥鏋滄渶濂界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yy/5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