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提升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4-94)。

(1)起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腮腺肿胀约持续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3)病前有痄腮接触史。

(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6)尿和血淀粉酶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GB-)(贝政平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2)症状体征

①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②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③恶心呕吐,伴中上腹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④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3)实验室

①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②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③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4)病例分类

①疑似病例:

a)具备2.1或伴2.2或2.3或2.4;

b)具备2.2或2.3或2.4项加1.

②临床诊断病例4.1加1.

③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1或3.2或3.3。

(二)证候诊断

1.邪犯少阳证: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热毒壅盛证: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邪犯少阳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推荐方药:柴胡葛根汤或银翘散加减。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鱼腥草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

2.热毒壅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推荐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牛蒡子、马勃、桔梗、玄参、薄荷、夏枯草、陈皮、僵蚕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蒲地蓝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需要,可辨证选择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

(三)中药贴敷疗法

1.方一:两样膏外敷,取适量两样膏均匀涂于纱布敷料上,再将整个膏药贴敷于腮部,胶布固定即可。持续贴敷1日,每日换药一次。

2.方二:洪宝膏外敷,取适量洪宝膏均匀涂在患处,用纱布覆盖,贴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腮部肿痛者。

3.方三:青黛膏贴敷,青黛膏由青黛、板蓝根、僵蚕、三棱、莪术各等份,共研细末,以凡士林膏调,外敷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腮部肿痛者。

4.方四:如意金黄散外敷,取适量如意金黄散,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1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者。

注意事项:腮肿局部已破溃者禁止外用中药贴敷疗法。

此外,在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选用针灸、挑治、刺血、激光、灯火燋、微波等疗法。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

(1)发病期间应隔离治疗,直至腮部肿胀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注意休息,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

(2)患儿衣被、用具等物品应消毒,居室用食醋加水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1次,进行空气消毒。

(3)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清洗口腔;使用利巴韦林喷剂喷涂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

(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2.饮食指导

给予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或软食,忌食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油腻滋味肥厚食物,忌食海鲜等发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年)。

治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症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体温正常,腮肿明显改善,无并发症,症候积分减少≥70%。

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症候积分减少≥30%。

未愈: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

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

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结分×%

痄腮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

症状体征

计分

0分

1分(轻)

2分(中)

3分(重)

腮部疼痛

触压痛,无自发痛

自发痛,呈阵发性

自发痛,呈持续性

肿块范围

0cm2

3~4cm2

4~5cm2

>5cm2

腮腺肿部位

一侧腮肿

一侧或两侧腮肿

两腮肿甚,质硬灼热

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

发热(℃)

正常

37.3~38.5

38.5~39.5

>39.5

声明:内容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jc/156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