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癌症ldquo亮剑rdquo

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

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

也要毅然亮出自己的宝剑!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

但是,我们敢于亮剑!

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亮剑》

作者

啊不

第二课:

正确认识靶向治疗

上节课我们提到,“抗癌基石”——病理诊断无比重要,通过明确病理,确定肿瘤良恶性、分型等各种信息后,下一步我们就该进入到方案制定阶段了。(本文只针对无手术机会患者的靶向治疗)

精准医疗的前置条件,在于一个“准”字,因此需要基因检测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靶向治疗的一些知识。

1、基因检测报告

现在,医院,医生都会推荐基因检测。不过一些患者表示,基因检测做完了,厚厚一本报告拿到手上,却如天书般看不懂。因此在盛诺患者互助群里,时不时会有一些患者拍下报告上传,让大家帮忙参详。

那么基因检测报告上,重点该看什么呢?

重点一:检测结果总结/综述

来源:某肺癌患者基因检测报告

这部分主要包括基因名称、变异类型、变异结果和丰度四项。如提示,表示本次检测该基因没有突变。

在肿瘤里,癌细胞并非统一的一种,而是各有各的突变类型。如果某个类型的癌细胞数量较多,则检测结果里,这种突变的较高。

有观点认为越高,靶向药疗效越好、耐药时间越长,这个说法有时正确,有时也未必。在盛诺患者互助群里,有一些检测结果很低的患者,靶向治疗的耐药期却很长,疗效也很好。

重点二:临床可用靶向药

癌症患者不光要有突变,还要有“有药靶点”,靶向治疗才好使。

很多癌种都有自己的“有药靶点”。比如肺癌ALK靶点可以对应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劳拉替尼等;乳腺癌her2靶点可以对应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结直肠癌EGFR靶点可以对应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白血病和淋巴瘤CD20靶点可以对应奥滨尤妥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

如果检出了有药靶点,那么基因检测报告里就会有对应的可用靶向药信息。对某种药物,表示患者用这种药很可能有效。

来源:某肺癌患者基因检测报告

不过患者千万别认为,直接看完报告后就能自己去照方抓药,买靶向药吃了。

其一,当有多个药可用时,如何选药(包括单药和联合用药)是个技术活,需要专业知识和对国际前沿临床信息的了解。不恰当的报告解读和随便用药,可能出现明明具备“有药靶点”,用药却无效或快速耐药等问题。

其二,靶向药的毒性、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是否适合患者等诸多问题,需要对药物有深刻的认知,以及对患者当前身体状况的充分掌握,因此靶向治疗并非普通人的一知半解可以搞定。

总之,比起自己读懂报告,去找专业人士进行解读(解读要有临床数据支持),进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精准治疗方案更重要。

除了靶向药,基因检测报告还可能会包含PD-L1检测、TMB检测、微卫星不稳定MSI等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以及化疗药物相关内容,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2、没有“有药靶点”

就只能放化疗了吗?

一般来说,没有检出任何有药靶点的患者,往往无法通过靶向治疗受益。如果盲试易瑞沙、奥希替尼、克唑替尼等靶向药,起效率微乎其微,还可能造成患者肝肾功能受损、病情延误等问题。

来源:某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

有人认为,没有“有药靶点”就只能放化疗了,其实也不完全对。因为有一些特殊的“靶向药”,不需要检测基因,依然有机会使用。它们就是“抗血管生成药物”。

比如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阿帕替尼、雷莫芦单抗、索拉菲尼、乐伐替尼、卡博替尼……这些都属于抗血管生成药物。

恶性肿瘤的特性之一是需要迅速的血管生成,以满足其无限增殖的营养需求。因此通过药物抑制血管生成,可以减缓肿瘤进展、扩散和转移。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正是断掉肿瘤的“粮道”,从而“饿死”癌细胞。

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基本不需要基因检测。(但需获批适应症,且医生判定患者当前身体状况符合用药条件。)

以国产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为例,目前该药已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以及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但对于中央型肺鳞癌患者,或者有大出血风险(比如刚做完手术),肝肾功能很差的癌症患者等人群并不适合。

来源:正大天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jc/157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