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11月30日
主讲人:尚小淳医师
参加人员:感染内科全体医护
流行性腮腺炎脑炎/脑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脑炎/脑膜炎(Mumpsencephalitis/meningitis)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感染所致,该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力,除引起腮腺炎外,可导致脑炎、脑膜炎、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肾炎等多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腮腺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见表1)。表1.腮腺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Lancet,:():-)
一、病原学
MuV为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A~L共12个基因型。我国流行的基因型主要是F基因型2。本病毒在乙醇、甲醇、1%来苏液中数分钟即可被杀灭,病毒经紫外线照射可迅速死亡。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在冷冻的条件下可生存较久,4℃可保持活力几天,在37℃只能生存24小时。二、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是我国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含病毒的污染物传播。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患者的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发病高峰期通常在晚冬至早春季节(图1)。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病例中,约有1-10%的病例出现脑膜炎,0.1%的病例出现脑炎。国内-年六地区脑炎/脑膜炎监测数据显示,在进行了病毒检测的病例中,腮腺炎病毒阳性率达8.5%。图1.我国-年不同月份MuV病毒检出率
三、易感因素人类对腮腺病毒有普遍的易感性,主要为2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
四、发病机制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传入体内,主要通过口及鼻黏膜,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随之病毒经血液至全身各器官,最常累及腮腺,但并未必须(如表1所示)。中枢神经系统是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发生于脑白质,引起水肿及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组织变形,神经元水肿,造成神经细胞的坏死。
五、临床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潜伏期为15-24天(平均18天)。
流行性腮腺炎脑炎/脑膜炎在腮腺肿胀前、后均可出现,多数在腮腺肿大前、后2周。肿胀前6~10日的发生率1.6%,1~5日为11.0%,肿胀同时为2.5%,肿胀后1~5日20.3%,6~10日为11.0%,11~26日1.6%。部分流行性腮腺炎脑炎或脑膜炎可没有腮腺症状。
脑膜炎表现为发热、头疼、呕吐、嗜睡、颈强直,症状约48小时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缓解,总病程约7-10天。意识改变、癫痫、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则提示为脑炎。小脑病变为主者出现共济失调,以豆状核病变为主者,出现扭转性痉挛。听力损害可见于并发脑炎/脑膜炎的患者,也可见于单纯性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大多数听力损害急性起病,偶有进行性加重者。单耳与双耳均可受累,部分患者听力损害的症状可缓解,但也可出现永久性耳聋。除腮腺肿胀外,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相关表现,如睾丸炎(阴囊肿胀、皮肤发红,多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13日,单侧较多)、卵巢炎(腰部酸痛,下腹部有压痛、月经失调)、胰腺炎(有反复频繁的呕吐、上腹剧烈的疼痛)等。六、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脑脊液检查细胞数略增高,多为数十至数百,偶见超过×10^6/L者,分类以淋巴细胞占多数,但早期也可以多核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6周。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分类检查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血、尿淀粉酶测定轻至中度升高(因腮腺管腔阻塞,唾液淀粉酶不能排除,而从血液及尿液中排出),但血脂肪酶正常(可与胰腺炎相鉴别,但流行性腮腺炎亦可并发胰腺炎)。3、病原学诊断(1)RT-PCR、病毒培养:存在腮腺炎时,颊粘膜/口腔拭子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当存在睾丸炎或脑膜炎时,尿液或脑脊液也可用于病毒检测。对于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患者,腮腺肿胀11-14天内可能通过颊粘膜口腔拭子检测到病毒,但检测阳性率最高的是在腮腺肿胀3天内。对于接种过疫苗的患者,需要在腮腺肿胀1-3天内用颊粘膜口腔拭子采集标本检测,因为已接种的患者的病毒排出量可能较低,且持续排出病毒的时间可能较短。(2)IgM抗体检测:对于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患者,症状出现5天内即可检测到IgM抗体,IgM抗体通常持续4周。一些患者在症状出现5天后才能检到IgM抗体,因此,如果急性期血清样本采集时间是在腮腺炎出现后3天以内且流行性腮腺炎IgM抗体与病毒RT-PCR均为阴性,则应在症状出现后5-10天再次取样检测血清流行性腮腺炎IgM。对于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可能有较高比例的患者IgM抗体检测为阴性,因为IgM抗体并非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3)IgG抗体检测:对于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患者,IgG抗体从阴转阳或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意义。对于接种过疫苗的患者,IgG抗体滴度在急性期就已经升得很高,因而在恢复期的抗体滴度可能达不到4倍以上升高。因此即使抗体滴度没有4倍以上升高也不能排除流行性腮腺炎。七、诊断若患者有过相关流行病学暴露(与确诊或疑诊为流行性腮腺炎者发生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飞沫暴露),并且出现神经系统相关临床表现时(发热、头痛和颈强直提示脑膜炎;发热、意识改变、癫痫则提示脑炎),应考虑流行性腮腺炎引起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未免疫接种者的风险最高,但已接种者若在发生相关流行病学暴露后出现相关症状,则也应考虑流行性腮腺炎感染。脑脊液检测结果符合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进一步行脑脊液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体、RT-PCR和病毒培养,PCR能够快速诊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在症状发生后3日内采集的脑脊液样本中最易分离出,但该技术耗时较长,可能需要数天才能确诊。
八、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降颅压、止惊等。
九、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完全康复,小脑炎与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呈自限性,脑积水很少报道。偶有重症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者。少数病例可发生永久性感音性耳聋。十、预防1、主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已证实安全有效,日前常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6%,腮腺炎自然感染的保护效果可达97%左右。但免疫接种带来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免疫后中和抗体至少可维持9.5年。2、隔离与留观:患者应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为止。对接触者应逐日检查,见有可疑症状,应隔离观察。集体儿童机构应检疫3周。本周新词
Mumpsmeningitis流行性腮腺炎性脑膜炎
Asepticmeningitis无菌性脑膜炎
Asepticencephalitisandmeningitis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