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解禁开学了,师生和家长还要高度警

白癜风吃什么食物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7/5878367.html

五月春光好,出游正当时,大家或许迫不及待拥抱春日、放松身心;学校陆续开学,同学们终于可以重返校园学习知识。

小编提醒大家,戴好口罩、勤洗手,重点防范以下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但是,境外疫情迅速蔓延、形势严峻。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当前疫情防控的主要策略。

重点场所

机场、大型企业、医疗机构等人员较密集的场所。

预防措施

1.减少人员聚集性活动。

不要聚餐,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流动性较差的地方。

2.外出时要佩戴口罩。

尤其在乘坐交通工具、前往公共场所和就医时,务必戴好口罩。

3.保持手卫生。

从公共场所返回、饭前便后、咳嗽手捂后,用洗手液(或香皂)和流动水洗手,也可以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

4.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

l居室勤开窗,常通风;

l不随地吐痰,用纸巾包好口鼻分泌物,丢弃于有盖的垃圾桶内;

l打喷嚏和咳嗽时,用手肘衣服或纸巾遮住口鼻;

l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不要用手接触眼口鼻;

l注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

5.做好自我症状监测。

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发病前14天重点地区旅行或居住史,以及与确诊(疑似)病例接触史。

6.入境人员在入境时要配合做好健康申明表信息登记和体温测量,入关后按照要求进行采样检测和隔离观察。

隔离观察期间,要积极配合做好体温测量和健康询问等。

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高发。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经飞沫传播。

麻疹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为特征,常并发中耳炎、失明、肺炎、麻疹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临床上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

CRS是由于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导致的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一系列综合征,孕妇应在怀孕初期进行风疹病毒抗体筛查。

获得性风疹多发于冬、春季,发病年龄主要为儿童,但近几年青少年和成人发病数攀升。

风疹以发热,出疹及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主要为对症治疗,症状较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因出疹瘙痒而挠破皮肤,引起感染。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在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

发现风疹病人后应尽早隔离治疗,并进行报告,避免外出感染他人。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中暴发。

腮腺炎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亦可传播。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2~3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天逐渐消退。

少数病人有时可有颌下腺和舌下腺肿胀疼痛。

如何预防“麻腮风”

1.对于免疫空白的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最佳手段。

目前我国儿童免疫程序为8月龄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或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18月龄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

成人可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接种含这三种成分的二类疫苗。

2.常规预防:

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②学校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教育机构应开展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出疹、腮腺肿大等症状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满后方可入学。

③疾病流行期间健康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场所,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容易在集体机构出现暴发。

水痘的症状主要是发热和皮疹,在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但得了水痘后会感到瘙痒不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水痘患者自出疹前1-2天到疱疹干燥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

病毒可通过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水痘患者的水疱传播。

儿童感染水痘痊愈后,部分人体内的病毒潜伏在神经系统内。

成年后,病毒可能再次发作,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可传染对其无免疫力的接触者,使之感染水痘。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多数人接种水痘疫苗后不会感染水痘。

研究表明接种1剂水痘疫苗后85%-89%的人会产生保护性抗体;接种2剂水痘疫苗后这个比例超过99%。

接种过疫苗的人即使感染水痘,其症状也较为轻微。

◆家长可以带1岁以上的宝宝至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水痘疫苗。

我们推荐在12-18月龄接种第1剂,4周岁接种第2剂。

得病后:

●由于水痘患者的水疱液和粘膜分泌物具有传染性,患病后应立即居家隔离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并同时报告学校。

●保持居室通风,剪短患儿的指甲并保持双手清洁,以免抓破疱疹,引起皮肤感染。

患儿的衣物、被子、用具等应用紫外线照射、曝晒、煮沸等方法进行消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

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防可控不可怕,但要注意不要引起重症病例的发生。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托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1.幼托机构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

2.做好日常性幼托机构等消毒隔离;

3.“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

4.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每年的6-10月高发。

近年来,由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较高,乙脑开始向大年龄推移,成人及中老年病例增加。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病,人、猪、牛、马、鸡、鸭、鸟等均可感染乙脑病毒。

其中猪(尤其是仔猪)是乙脑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乙脑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主要为三带喙库蚊。

三带喙库蚊兼吸人血和动物血,常常在黄昏后和黎明前活动。

易感人群

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或未感染过乙脑病毒的人均可能患上乙脑。

绝大多数的易感者被携带有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后不发病,呈隐性或亚临床感染,少数易感者会出现显性感染。

主要症状

乙脑急性起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发病初期患者体温急剧上升,并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随着病程发展,患者的意识障碍会明显加重,出现昏睡、昏迷,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少数重症患者半年后仍有后遗症。

如何预防

1、接种乙脑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儿童可免费接种两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间为8月龄和2周岁。

成人可自愿自费接种乙脑疫苗。

2、灭蚊防蚊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灭蚊要强调一个“早”字,要组织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在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提倡不露宿。

诺如病毒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症状以呕吐、恶心、腹泻为主,也伴有腹痛、头痛、发热等,中小学生和幼儿感染常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先吐后泻)。

患者一般为轻症,但对于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可能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

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容易在学校和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内,以及养老院、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等场所引起暴发疫情。

诺如病毒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1.食用、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

2.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者接触被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物品;

3.吸入患者呕吐时产生的带病毒的飞沫。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

2.做好食品卫生,案板刀具和餐具等应生熟分开,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吃瓜果前一定要洗净去皮,海鲜产品一定要煮熟煮透。

3.注意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桶装水应选用卫生合格的产品。

如何控制诺如病毒传播?

1.诺如病毒感染者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人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去做饭或者照顾老人和婴幼儿。

2.学生、老师、食堂工作人员等在患病期间应主动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因为症状完全消失后患者还会少量排出病毒,所以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还应再隔离2天。

3.发生暴发疫情时,应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重点对被患者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

病人呕吐物、粪便如何消毒?

选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有效氯浓度应为mg/L~mg/L。

1.用纱布、抹布等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消毒液,完全覆盖污染物,小心清除干净,清理的污染物在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处理。

厕所马桶可倒入足量的消毒液作用30分钟以上。

2.清洁中使用的拖把、抹布等工具,以及盛放污染物的容器等都必须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彻底冲洗,才可再次使用。

集体单位打扫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3.清理粪便、呕吐物时应戴口罩和手套。

来源: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疾控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whmm.com/zcmbzl/156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